在线
挂号
电话
预约
首页 > 疾病分型 > 鲜红斑痣 >

上海能治好鲜红斑痣吗

文章来源:上海虹桥医院 | 添加微信号:shtjkyy
问症状约医生问疗效询费用

  上海能治好鲜红斑痣吗?红胎记,医学称为鲜红斑痣,是由于基因或环境因素,导致人体血管在形成的过程中,支配毛细血管后静脉生成血管的神经出现异常,产生了扩张充血,形成红胎记。红胎记除影响美观、受人歧视外,还有破裂出血、引发感染的危险。根据上海看胎记zui好的医院上海虹桥医院多年临床观察,红胎记拖得越久,病变血管越深入,皮损就会变的越肥 厚并伴有结节,这对后期治疗增加了难度。鲜红斑痣一旦出现,终身不会自行消退!应早发现早治疗。

  医生讲解:红胎记是怎么来的

  红胎记的出现与遗传和环境有关。

  1.遗传:红胎记的形成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、红胎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病变部位支配血管的神经缺乏,使得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造成的。这种神经的缺乏,可能会随着基因遗传给下一代。

  2.环境:红胎记的出现还跟外在环境有一定关系。人们现在的生活习惯,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,都有可能导致人体基因改变,使支配血管的神经造成异常,导致红胎记的出现。

  红胎记的危害知多少

  1、严重影响美观:红胎记大多数出现在面部和颈部,不治疗就永不消退,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,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饱受歧视。如果红胎记在40岁之前出现严重的增厚和结节,可能会导致毁容。

  2、危害心理健康:红胎记在出生的时候就会出现,不治疗就伴随孩子一生。孩子心理发育还不成熟,没有健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,更容易被过多的负面情绪所困扰,产生不健康心理,严重者可能自卑自闭轻生。

  3、破裂出血引发感染:红胎记是后微静脉扩张充血造成的一种血管性胎记。如果不小心碰到、擦伤,就会造成出血,出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感染。如果等到红胎记增厚、结节,出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。

  4、不可忽视的并发症:长在面部的红胎记有可能合并青光眼和癫痫,如果累及眼神经和上颌神经,有15%的几率会合并难治性青光眼。在红胎记患者中,1%-2%伴有同侧的软脑膜血管畸形,称为Sturge-Weber综合征。

  治疗红胎记,就选Recell胎记点位祛色技术

  胎记点位祛色技术是目前国际上胎记治疗zui新技术,特别是针对黑毛痣、巨痣和色素性皮肤疾病治疗拥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效果,被率先进行应用Recell胎记点位祛色技术进行面部、手部、背部等黑毛痣、巨痣及瘢痕治疗,取得了良好的卓越疗效。

  Recell胎记点位祛色技术在针对这一类型胎记治疗时采用点位磨削技术,可以去除巨痣中交界痣的成分,又不会伤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。但是,单纯磨削治疗后,创面需要2周才能愈合,且由于东方人的皮肤特点,极易出现色素沉着、色素脱失等。Recell胎记点位祛色技术取身体1*1cm的正常皮肤,放入特制试剂盒中,制成覆盖身体80cm2的皮肤细胞混悬液,磨削术后的创面喷洒这种混悬液后,不仅愈合时间缩短,发生色素改变的风险也大大降低。是目前治疗先天性巨痣效果的zui好方法,损伤zui小,仅有拟治疗黑毛痣区域的创面和1-2cm2的Recell供皮创面,效果zui好,新生的皮肤与周围组织zui为接近,且没有黑毛痣切除植皮后,留下的难看的缝线瘢痕。

  由于Recell胎记点位祛色技术在点位精准治疗大面胎记方面拥有绝对优势,成为众多胎记患者首选的治疗技术,该项技术临床检查结合超频高清成像技术,同时为各类型胎记患者提供精准的点位治疗,不但针对大面积胎记有十分显著的疗效,在对各类型青胎记、红胎记、鲜红斑痣等色素性皮肤疾病诊疗方面,也拥有极大优势。

  上海能治好鲜红斑痣吗?上海虹桥医院作为上海市排名zui好的医院一直深受广大爱美人士的支持,对于鲜红斑痣的治疗使用Recell胎记点位祛色技术非常有效,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有疑问,点击在线咨询。

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

明日剩余 个预约号 申请预约>>

快速预约通道

邓莉华 主任

四十余年临床经验


对治疗鲜红斑痣、太田痣、咖啡斑、黑毛痣、血管瘤等都有独特的见解...【详细】

患者
关注

胎记怎么治?胎记治疗费用贵吗?

治疗胎记要住院吗?胎记能治好吗?

胎记的危害有哪些?治疗有副作用吗?

在线
挂号
电话
预约

展现名院风采做百姓信赖医院

电话预约享受优先就诊

上海虹桥医院医院挂号系统,输入个人信息后医师将在1小时内为您安排电话回访。 (挂号系统严格加密,决定保障您的隐私安全)

  • 来院路线
上海市闵行区虹梅路2181号(近吴中路)
健康热线
13611754631
电话预约网络预约优先就诊 添加医院微信号:shtjkyy
医院简介
来院路线
网站首页|医院简介|坐诊医师|来院路线

地址:上海市闵行区虹梅路2181号
预约热线: 13611754631
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上海虹桥医院 沪医广【2021】第07-16-G382号